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由科技创新来完成,才能实现绿色循环节能可持续,什么是推动科技创新最大的动力,所有发达国家为证:知识产权制度。所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是核心推动力。
建国到现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属于国家层面的战略一共四个:分别是科技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不谈,就是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就始终不能妥善解决。环境的问题,多少年前提起,一共在努力,史上最强,最终都抵不过生存的压力和各级政府的政绩。如果我们都像奥运蓝,APEC蓝时期对环境的重视,怎么可能这么多闻名世界的城市都淹没在雾霾中。工业污染当然还是大头,工业不能停下来,否则GDP就下来了,工人都失业了,可能就不稳定了,可能数据都不好看了或者更不好看了。与大家关系更为密切的首先是生存,所以环境的事情就暂切放一边去吧。反正环境的问题是个长久的问题,将来发展好了再来治理,当前还是要发展经济,实现同比环比的各种正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级政府,企业主、员工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
环保越来越重要,但是对明天的自然环境,笔者一直不会过于乐观。前途一定是好的,但是道路还要曲折好多年。因为每一个环境条例都是让企业要死要活的,而中国的国情里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人情,拿着国家赋予的权利寻租,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稍微体面一些。为了生活,为了人情,为了地方经济,为了员工不下岗,为了稳定,为了上级领导的信任,为了不拉后腿,为了不比前任差或者一定要比前途多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环境能好吗?没有大规模恶性事件的发生,没有真正大领导的监督,青山绿水只能是镜花水月。
因为改善环境需要壮士断腕,需要舍得,需要转型生级,需要背水一战。国内跟风的形势和创新环境的不够优越,法制环境的不够完善,难以真正有大量长年高利润率的企业长久的生存,更多的事一哄而上,而后拼价格,最终全面溃败。微薄的利润率还是大较低的人力成本上,经不起推敲的财务处理的基础上获得的,本来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差,让企业投入大笔的资金用的环境污染处理,与要他们的命差不了多少。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为了利润不为负数,资本只需要践踏《环保法》就行了,违法成本又那么低,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中国很多企业家眼里,什么良知,什么社会责任,都没有赢利来得迫切和重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个字,什么时候才能够真的做到?
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关停中国一半企业,还会有更好更多的企业起来,重要的法律环境法律意识的建设,才是中国勃勃生机的最重要的要素。
很多中西部大省,除了房地产就是矿产资源,离开这两项就是搞高利贷所谓的小额贷款,所谓资产管理公司,什么时候让大家真的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利润,向创新要效益,让知识产权制度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以后,人口红利已经吃尽,与东南亚非洲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具有优势,资源与环境已经不容乐观,还总得给后人留口饭吃,转型升级这么多年了,究竟我们转型的可好。很多人都在说,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其实还是基于转型升级的风险太大,一旦大的投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就会带来严重的经营问题。另外,转型成功以后,没有看到巨大的利益。
这个不转型的根本是,没有让企业真正看到转型升级过程中科技创新在专利制度下可能会带来的巨大的利益预期。不敢转,除了失败的风险以后,更为重要的是看不到转型成功以后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如果转型的结果是全国范围或者更大范围内的垄断,那么曾经在早年就有魄力敢吃螃蠏的人,今天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资本逐利本性不仅会让他蠢蠢欲动;甚至于铤而走险;乃至更高利润时,另说转型升级,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转型升级需要投入,科技创新需要投入,西方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约只能10—15%的创新能够成功,多数的创新都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如果我们创新了,如果才能确保风险的转移和成本的回收呢?答案在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被验证过,专利制度。十次创新即使只有一次获得成功,那么就获得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垄断权,其余九次不成功的创新不仅可以轻松回本,而且能够得到成千上万倍的超额回报,这是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动辄用数亿美金数年时间投入研发的原因,是因为制度保障。由此高的投入产生好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权利化获得专利垄断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又能够继续投入实现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科研的动力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源于当事人的兴趣即精神充实需求,另一个是市场的技术经济需求,都是内因,而内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所谓的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规划以及大批的资金支持,真的给企业与市场带来核心的东西了吗?这都是内在都是科技部门的计划几乎关系不大。
研究所和大学教授博导刚开始慌着做学历,后来忙着晋职称,终于轮到自己了,好的选题立项包装拉关系,获得项目资金500万,订计划开筹备会,选择合适的可靠的合作单位,发论文报奖项报专利,最终得到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结题,今年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至于这个项目后面的转化和市场需要和引导,顾不上了,因为新的项目选题立项工作又开始了,要总结去年工作不妥有风险的地方,争取让更规范更合法更没有风险,慢慢的东西越来越多,却离市场越来越远。偶尔到企业一趟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实用性,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己居然束手无生策,让多个头衔的自己很是没有面子,以后企业就不用去很多了,当当评审专家就好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以至于高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如何被转化了,科研院所还能够补充部分资金。
无数的实事证明了,原来的科技研发制度存在设计上的问题,大量的国家资金被使用而实效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的科研效果。那如此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实施到位基于市场原则的专利制度,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不二法门,才能更好地吸引和培养人才,才能更快实现中国梦。
(作品系原创,尊重知识产权:转载需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