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百度和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专利哪家强?

blob.png

从去年12月联合宝马上路测试,到乌镇互联网大会政治献礼,再到近日李彦宏两会提案,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最近几个月存在感爆棚。“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口号听起来似乎有点大跃进的味道。比起在无人驾驶汽车上投入了10年的谷歌,百度只用了2年时间便让自己的无人车上路测试,还真是“人有多大胆,车能跑多远”。两会召开前,李彦宏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百度公司目前已经提交了多件国内外专利申请,今后会进一步加强专利布局,并在人工智能方面继续发力。”此次回应彰显了百度布局无人驾驶汽车市场的努力和决心。作为百度的效仿对象,谷歌早在2011年就开始在中国布局无人驾驶汽车专利了。接下来,就让我们比比看,在中国,百度和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专利到底孰强孰弱。

 

在比较专利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无人驾驶汽车涉及到的相关技术有一个了解。无人驾驶汽车,本质上是一种汽车型机器人,其原理就是由传感器感知周边情况,传输到CPU,CPU根据人工智能通知电传系统,电传系统根据信号操控机械装置,最后机械装置操控车辆做出各种动作。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了传感、定位、避障、识别、控制以及决策6个技术难点。笔者根据相关技术关键词查询了百度和谷歌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和储备,进行了如下对比和分析①。

 

先来看专利申请时间:

 

baiduguge1

图1百度和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专利申请时间分布图

 

谷歌在中国的无人车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2013年和2014年,最早的申请是在2011年。而百度则主要集中在2014年和2015年。这也难怪,谷歌虽然2005年就开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但是直到2010年才做出成果,进行了第一次路测。而百度是近两年才开始研发无人车的,其专利申请量在近几年内应该还会继续增加。

 

再看看两家公司的专利技术结构:

 

baiduguge2

图2 百度和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专利技术结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百度的无人车专利主要集中在传感、定位、识别三个方面,而谷歌的无人车专利则主要集中在传感和控制两方面。百度在避障和决策两项技术上的专利目前还是空白,而在定位方面,谷歌的专利又显得有些薄弱。

 

光比数量意义似乎不大,专利的价值更多的在于质量。所以让我们来看看两家公司在无人驾驶汽车上都有些什么专利。

 

baiduguge3

表1 百度无人驾驶汽车专利统计表

 

百度的专利主要集中于传感、定位和识别三大块,23件专利一共有2件获得授权。其他大多处于实质审查阶段。传感方面,8件专利只有3件是直接与汽车相关,其他都是一些传感器技术专利,但是专利文件中并未提及这些传感器技术是否会被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定位技术方面的专利大多是一些车载导航系统,专利文件中也没有说明这些车载导航技术是否将用于无人驾驶汽车,所以我们无法确定这些专利究竟是百度为其无人驾驶汽车所做的专利储备,还是它为推出自己的车载导航系统所做的准备。不过,定位和导航作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重要环节,即便是暂时不被百度运用到无人车上,其技术积累也为发展无人车做了有力的铺垫。再加上百度地图这些年积累起来的技术和数据,百度至少可以为自己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定位导航环节扫除一些障碍。

 

识别技术方面,百度显然没有太多新货。车道线识别和驾驶行为检测这些功能想必用过手机软件导航的读者们早已领略过了。时而炸毛、时而卖萌、时而逗比的真人语音提醒还是颇受司机们欢迎的。而要把这些技术用在无人驾驶汽车上,对百度来说,应该并不难。控制方面的3件专利,第1件是用语音控制汽车,如果要用在无人驾驶汽车上,显然只是解放了驾驶员的四肢,而没有解放他的大脑。刹车指示这项技术,看起来就有些鸡肋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一般都会下意识地踩刹车,而如果通过指示告诉汽车要进行刹车,汽车的反应时间会被大大延长。倒不如让汽车自己来判断是否需要刹车,然后根据判断结果执行操作,不过这对无人车的人工智能系统要求就高了,目前的技术水平可能还不能完全保证其安全性。

 

总得来看,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专利更多地还是一些辅助驾驶系统技术。考虑到百度去年12月才首次进行无人车路测,再加上专利申请的检索盲期,也有可能还有些相关专利目前还检索不到。但是从现有的专利技术来看,“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目标还真有点悬。

 

baiduguge4

表2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专利统计表

 

再看谷歌,23件专利有3件已经获得授权。专利主要集中于传感和控制两大块。这些技术大多在专利文件描述中都明确说明了是要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因此和百度比起来,谷歌的专利相关性更强一些。再细看每个技术模块,传感器方面的专利主要涉及感应无人车周边车辆和交通环境,并根据感应到的信息调节驾驶行为。定位技术上的专利只检索到了这件GPS(全球定位系统)和MEMS(微机电系统)混合位置检测专利,而用“定位”、“导航”等关键词并未搜索到与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专利。因此不得不说,谷歌在定位技术上的专利确实有些薄弱。识别和感应方面的专利类似,都是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周边环境信息以用于自主驾驶。而控制方面,谷歌的专利明显强于百度,基本都是依据车道控制车辆路面行驶以及驾驶调节方面的技术。不过最后两件专利——用姿势控制车辆进行驾驶以及将自动驾驶切换为手动驾驶,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自动驾驶的控制技术,只是无人驾驶汽车上涉及到的人车交互功能。决策方面,对控制车辆的速度的预测性推理,是对自身车辆和周边车辆的速度进行测算,预测周边车辆的行为,再推理出自身车辆的行为。

 

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决策技术可以说是最大的技术难点,因为其受限于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还不能具备人的判断能力和决策水平。如果了解过上个月谷歌无人车路测事故,就应该对这项技术并不陌生。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当时就是预测后方公交车会减速或停车让行,才做出以原来的速度继续驾驶的判断,最终预测错误,才撞在了一起。虽说这种预测也是基于通常的驾驶习惯,但是人的反应和决定毕竟主观性太强,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恐怕还达不到能够根据人的即时行为快速做出反应和调整的程度。不过总的来说,谷歌在决策方面的技术还是比百度更胜一筹的。

 

综上,百度目前的无人驾驶汽车专利主要集中于辅助驾驶方面,在全自动驾驶的控制和决策上专利储备还有所欠缺。而谷歌由于提早布局,目前的专利技术比起百度来说,不仅更加全面,还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不过,无人驾驶汽车要走向商用和量产,目前最大的难题是传感器成本太高以及人工智能水平太低。前者限制了它走向普通消费者,后者则关系到自动驾驶体验和安全性问题。因此无论是谷歌还是百度,亦或是其他有意进入这一领域的公司,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带动产品改进革新,专利为产品保驾护航,未来的无人车市场,又将会是一场激烈厮杀。


本文转载自知产力。